发布时间:2012-01-31 00:00:00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doc 

 

 

大工发[2012] 8 


 

大连市总工会关于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工会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事关社会和谐和人民安居乐业,事关我市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在组织引导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工会在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促进形成大连特色新型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是时代赋予工会组织的社会责任,也是工会履行职能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工会组织精心打造工会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工作品牌,大力推动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区创建,推动健全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探索参与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建设等,为工会组织进一步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市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职工队伍不同群体诉求差异扩大,利益协调难度增加,劳动关系矛盾复杂多变,社会矛盾多样多发。全市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党和职工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作为重大任务。密切联系职工、竭诚服务职工、创新推动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为把大连建设成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作出新贡献。

二、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1.正确把握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组织优势,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打造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安全网为着力点,以建设服务型工会为动力,以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为主要途径,坚持抓基层夯实基础,突出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具有大连特色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协助党政做好工作,引导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坚持职工为本。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发挥职工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把参与社会管理与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倾心竭力地为职工群众服务,努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职工群众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服务大局。把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阶段职工群众共同利益、不同职工群体特殊利益关系,及时准确反映和协调各个群体不同层次的职工利益诉求,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努力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坚持与时俱进。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全过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大力推进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载体手段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会与社会互动、互补、互联的服务管理格局,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2.努力实现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阶段性工作目标。通过全会上下共同努力,到2013年底,基本形成各级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

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依法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动态建会率保持在90%以上,职工入会率达到97%以上。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建率大幅度提升,实现全市工会组织管理服务网络全覆盖。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工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

­企业民主管理扎实推进。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职代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实现动态全覆盖,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建制率达到85%以上,公司制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法得到保障和落实。

­利益协调机制健全规范。推动建立大连市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体系,促进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区创建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建会企业80%以上,到十二五末达到95%以上,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企业职工工资倍增的目标。安康杯竞赛深入推进,企业和职工参与率均达到95%以上;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的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服务帮扶工作深化拓展。工会服务帮扶网络健全,基层服务帮扶站达到规范化标准。推动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职工公平享有基本社会保险。各种会员服务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实现工会服务帮扶工作的常态化。

­劳资矛盾化解成效显著。劳动争议调处经常化、规范化,社会化调解资源进一步有效整合,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延伸到乡镇(街道)和社区,四级联动、逐级化解的联合调解组织网络实现全覆盖,各级劳动争议调处实现无缝隙衔接,符合条件的劳动争议调处率达到100%,调处成功率达到85%以上。

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繁荣发展。工会大学校作用充分发挥,群众性劳动竞赛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序推进,企业内部职工技术技能等级评聘机制全面推行,职工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比武经常化、制度化,全市各类技术技能培训覆盖职工达到80%以上。职工思想道德、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探索职工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工会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一批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精品项目。

参与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专门人才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机制和制度不断完善,职工网络化服务平台和会员优惠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并有效运作,实现不同职工群体管理服务全覆盖。

三、工会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

1.落实三个普遍要求,找准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以区域性、行业性、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为重点,坚持多种建会组织形式和职工入会方式并举,深入开展集中建会行动,大力推进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工作,确保工会组建动态全覆盖。积极推进职工3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总工会,配齐专职工会干部,扩大基层工会主席直选覆盖面。加强基层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化职工之家创建活动,不断增强企业工会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工会社会化工作人才队伍,提高各级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

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厅、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和《大连市工资集体协商规定》,实施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行动,以推广行业(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建制为突破口,以企业劳动定额、计价单位为重点内容,牢牢把握协商的环节和程序,不断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和职工协商代表队伍建设,发挥工资协商指导团作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区市县总工会和产业工会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目标考核、指导,督促建会企业全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依法推动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职代会制度。依据《辽宁省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大连市厂务公开实施办法》,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开展民主管理建制集中行动,推动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建设,扩大职代会建制覆盖面。创新民主管理形式,不断完善厂务公开、职工代表视察、职工代表提案、职代会票决制、职工董(监)事等多层次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督查考评,做好职代会评估达标考核验收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推进职代会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依法保障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创新拓展服务途径,精心打造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

完善工会服务帮扶平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工会职工服务帮扶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服务帮扶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的服务帮扶体系及集困难救助、维权服务、争议调解、法律援助、医疗互助、心理疏导等为一体的服务帮扶模式,实现服务帮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和社会化。推动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推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积极参与建立完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强职工就业服务工作,充分运用和整合各级工会培训基地,以开展订单式培训为主要形式,强化对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工会小额无息借款工作,促进创业带动再就业。深入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等工会品牌活动。举全会之力抓好为职工办实事项目落实。加强社区服务帮扶站规范化建设,扩大工会服务帮扶志愿者队伍,扩大爱心医院、药店、超市等会员服务基地覆盖面,更好地惠及广大会员职工。

精心打造职工网络化服务和会员优惠服务平台。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运作,精心组织,攻坚克难,抓紧职工网络化服务和会员优惠服务平台的试点和扩面工作,努力为推进工会两个服务平台建设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加强相关工作人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两个平台组织体系健全、队伍素质过硬、服务质量一流。

健全完善劳资矛盾社会化调处平台。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组织建设,加强我市社会化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建设,着力提高调处劳资矛盾的能力和实效。推动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区域性、行业性的劳动关系协调,推动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组织和制度,积极推动建立四级联动、逐级化解的调解组织网络,完善劳动争议预警、预防机制,进一步形成预警、预防、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相互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制度。加强职工信访、“12351”职工维权热线等工作,畅通和拓宽职工诉求表达、诉求代理渠道。加强信息动态分析与报送工作,及时发现和反映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努力把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和职工群体性事件,坚决维护职工队伍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

精心搭建工会服务经济发展平台。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要求,以共建十二五,共享新生活为主题,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为职工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好职工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形式多样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促进企业改进技术、节能减排、增加效益,实现转型发展和提质发展。进一步健全职工培训网络,创新职业技能社会化培训制度,扎实推进企业内部技术技能等级评聘工作,着力提升职工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

3.推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不断提升工会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巩固广大职工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加强职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及普法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素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推动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创建活动,加大职工书屋建设力度,深化文化快车企业行职工文化进社区等活动,打造更多的职工文化活动品牌;加强职工文联、职工体协建设,扩大基层职工文化协会、兴趣小组覆盖面,加强职工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志愿者等队伍建设,为繁荣职工文化体育事业提供示范引领和指导服务。加强职工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建立一批职工文化体育示范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推动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发展繁荣,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强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加强工会源头参与制度建设,积极参与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政策规章的制定和修改,充分发挥工会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反映职工意愿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完善工会与政府、产业工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密切与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完善行政执法检查与工会群众监督协作制度,推动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切实保障职工体面劳动。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职业卫生防护、职业健康检查和女职工专项劳动保护工作,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充分利用工会内部和社会资源,建立心理辅导站,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加大对职工人文关怀力度,培养广大职工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深入推进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积极推动出台《大连市企业信用管理与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努力把和谐企业创建纳入法制化轨道。以《大连市和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综合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标准,推动建立《大连市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并积极稳妥地向区域性、行业性拓展,推动建立区市县、乡镇(街道)分级评价标准。探索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强化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和职工创建和谐企业的积极性。

四、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坚持把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纳入全会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到与年度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成立市总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努力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职工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拓展和健全职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充分发挥职工主体作用,动员广大职工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机制,确保规范运作。积极推动党政主导的维护职工权益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职工利益协调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资矛盾调处机制、职工权益保障机制以及职工诉求表达和诉求代理等机制,精心打造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安全网,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职工、促进和谐上彰显工会组织更大作为。

落实目标责任,做好考核评价。各级工会要按照市总工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抓好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目标任务的分解,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业绩考核力度。市总工会将适时对全市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情况进行督查,不断将此项工作推向纵深。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工会干部的社会管理知识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广大工会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密切工会干部联系职工群众的制度,探索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化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制订完善相应的招聘、培养、使用和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与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相适应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大连市总工会

           2012129

 

上一篇:(大工发[2012] 2号)大连市总工会关于2011年度工会工作创新成果、创优成果评选结果的通报 下一篇:(大工办发[2012] 5号)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唐军书记批示精神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