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

——我市加快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0-06-18 14:20:11 作者: 来源:大连日报 点击数: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是关系到百姓民生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养老服务水平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都有了较大提升。

  据有关部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市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60.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8%。也就是说,100个大连人中,就有26个是老年人。面对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进程,我市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全市现有350所养老机构,收养老人2.6万人;建立370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均服务1.5万人;依托企事业单位,设立各类老年活动中心(站、室)2000多个。与此同时,培育发展老年基层社会组织1688个、慈善老年义工3.1万人,形成养老服务强大支撑。我市养老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基本满足了老年人日常养老需求。

  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我市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措施,相继出台了《大连市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林海模式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制定和实施大连市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严格落实用地、用房、用电、用气、用热优惠扶持政策,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改革、入住等方面不断加大补贴力度,逐年提高市级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比重,通过市和区市县两级财政配套的方式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将养老护理员纳入紧缺人才目录,逐步增强养老业就业吸引力。

  推广林海模式带动全市养老服务发展。2017年,在全市推广林海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林海模式养老服务中心54所,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家政服务、日间照料、健身娱乐、应急救护等服务,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受到老年人普遍欢迎。2018年启动示范中心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65所,在示范服务中心内设立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长期照护、专业助浴等服务,填补了社区养老专业照护服务的空白。农村以同益模式为代表,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建设养老互助幸福院186个,为村居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情绪疏导、政策法律咨询以及为老便民服务。

  推进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我市现有医养结合综合体37所,244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通过医疗机构办养老、养老机构办医疗以及护理院等不同形式,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融共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领域放管服改革,养老机构申请设置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中多点执业。187家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开设为老服务绿色通道,在挂号、就诊、取药、收费和检查等环节为老年人提供方便。48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设立了老年病科(门诊)。

  搭建信息平台,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将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养老资源进行对接,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培育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区,打造多种多样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沙河口区和西岗区以区综合智慧服务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为支撑,拓展帮万家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应用,初步实现智慧健康养老应用建设有硬件基础、平台支撑、数据分析和服务保障,被国家授予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目前,全市智慧健康养老企业有30余家,在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产品、医疗健康养老电子软件等方面涌现一批专业骨干企业,一健通呼叫服务等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社会力量办养老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招投标流程、延长合同期限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经营。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搭建政企对接平台等多种方式,引进专业组织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打破区域界限,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培育扶持社区养老服务品牌。2018年以来,引入社会资本近1.4亿元,日医集团、元气村、万佳宜康等国内外知名的养老服务品牌相继在我市落户。

上一篇:我市发布2020版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目录 下一篇: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挥部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