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逝者送行的人—刘学

发布时间:2021-07-08 02:40:54 作者: 来源:大观新闻 点击数:


  刘学,是金州区殡仪馆原馆长、现名誉馆长。他37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丧户服务,无论担任火化工还是馆长,始终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坚守原则。他传下来的“亲情服务”给金州的殡葬工作争得了荣誉:1986年金县获全国殡葬改革先进县称号;1988年,金州殡仪馆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改革先进单位”。

  他本人多次被评为省市劳模、特模,两次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年,他出席全国劳模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成为殡葬战线当之无愧的一面旗帜。

  1947年,19岁的刘学光荣参军,后到东北军政大学学习,1962年转业回金州原籍,成为一名工人。上世纪70年代初,金县建殡仪馆,当时不仅条件简陋,殡葬也是让人看不起的行业,谁都不愿意到这工作。领导找到了刘学,“组织需要我,我就上!”刘学二话没说到殡仪馆干起了最苦最累的火化工。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刘学耐心解释:“无论什么岗位都得有人干,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

  刘学刚到殡仪馆的年代,也是以提倡火葬为核心内容的第一次殡葬改革推行的时候。尽管金州地区从1968年就开始实行火葬,然而,到上世纪70年代,这种观念还是没能普及开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1983年,已56岁的刘学见证了金州在全国率先实现100%火化率的一刻,受到民政部表彰。也是在这一年,刘学被任命为金州殡仪馆党支部书记兼馆长。

  作为殡仪馆的顶梁柱,刘学承担着最为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两项工作——主持告别仪式和装捡骨灰。每天早7时,刘学便出现在告别大厅,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投入的感情,有条不紊地主持一个又一个告别仪式。到殡仪馆来的丧户,大多处在极度悲痛的情绪中。经验告诉刘学,此时,一个小小的表达同情的动作,比如,给逝者整一下头,擦一下嘴角的血迹,往往就能引发家属莫大的感激。时间久了,刘学摸索出一套办法:不待灵车停稳,工作人员就站在殡仪馆院内等候;丧户下车后,说些安慰的话,稳定他们的情绪;接着抬下遗体,为逝者净面、整理衣物等;火化结束后,协助丧户装好骨灰。刘学很清楚,这细心的举动,既代表了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活着的人的安慰。一次让人感到舒服的殡仪服务,能起到良好的舒缓悲痛的作用。

  当刘学到了退休的年龄时,金州市民希望他留下,刘学也对这份工作有着深深的感情,他选择了接受返聘,直到80多岁高龄时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上一篇:船台女铁人郭玲华 下一篇:爆破英雄王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