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1933年4月生于辽宁省复县。他是中国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被称为“神舟之父”。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戚发轫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毕业,被分配到新中国首个专门为研制导弹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此时的戚发轫,还从未见过导弹。研究院将简陋的食堂作为教室,近百名导弹技术骨干汇聚一堂,由院长钱学森亲自授课。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戚发轫参与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由于中苏关系继续恶化,苏联专家全部撤出中国,并带走了所有资料。当时首枚导弹“东风二号”已经在研制中,戚发轫等人自力更生,艰难攻关。1964年,“东风二号”成功发射。同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两弹结合成功。接下来的“东风四号”“长征一号”,戚发轫参加了结构和总体设计工作,都成功发射。
研制过导弹之后,戚发轫又参与了中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结构和总体设计。1968年2月,专门负责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戚发轫被当时负责卫星总体工作的孙家栋“点将”,与另外17人一起经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调入研究院,成为自行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人们将他们称为“航天十八勇士”。
戚发轫在主持“东方红一号”研制工作时,提出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成功作出贡献。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他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设计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使中国通信卫星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了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
1992年,我国正式批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那一年他已59岁。载人飞船工程涉及技术领域的广度、难度是空前的。在戚发轫的带领下,所有参与研制载人飞船的科技人员踏上了漫漫求索路。在带领团队做了无数次地面试验后,1999年下半年,戚发轫率队远赴酒泉发射场,进行试验飞船合练准备。队伍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飞船全部技术流程的演练,并与火箭系统、发射系统和测试系统进行了对接。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的着陆场,与预计着陆地点只相差10公里,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4艘无人飞船相继经受了太空的洗礼,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新的跨越。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神舟之父”戚发轫的名字从此彪炳史册。
版权所有:大连市总工会 Copyright© 2004 - 2020 dl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