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路上逐绿行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下(四)

发布时间:2021-12-13 11:41:37 作者: 来源:辽宁日报 点击数:

  本报记者 赵静

  绿色,是发展的目标,是前进的方向。

  “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实现“双碳”目标,是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对各地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肩负“五大安全”政治责任的辽宁责无旁贷,需要全力做好这道“必答题”。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辽宁逐“绿”之行就有了稳航目标和不竭动力。

  迎接“大考”,辽宁转身向“绿”。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由此拉开序幕。

  把思想观念扭转过来。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

  把产业结构调整过来。大力发展新能源,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保持定力,综合施策,顶住转型阵痛。

  把污染指标控制下来。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各地把绿色低碳融入发展的各个方面,扎扎实实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营造环境、积蓄力量。

  绿色,正在成为铺就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于辽宁而言,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

  作为工业大省,辽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节能降碳面临巨大压力。这是压力,也是动力。只有啃下“硬骨头”,才能获得“新突破”。

  绿色转型,能源须先行。大力发展新能源,既可以把能耗总量控制住,又能把能耗存量降下来。

  辽宁是全国清洁电力消纳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高达99.2%,具备加速布局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良好基础。

  优势,就是突破口。

  风光资源丰富的阜新尝到了甜头。曾经,火电发电量最高峰达到每年102.5亿千瓦时;如今,新能源装机容量比重超过火电装机18个百分点。在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名单中,阜新榜上有名。

  “十三五”时期,我省非化石能源装机由1248万千瓦增加到2178万千瓦,装机比重由29%提高到37%,发电量比重由18%提高到31%。

  加速布局清洁能源,在我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48类(个)重大清洁能源项目赫然在列。

  绿色发展,知易行难。

  “黑色GDP”不做减法,“绿色GDP”就没有加法。

  从供需两端入手,我省落实能耗双控措施,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

  2021年,我省强力核减“两高”项目用能需求,将在建拟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由202个压减至15个,新增能耗由1.2亿吨标准煤减至1969万吨。

  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十三五”时期,我省大力压减钢铁产能,退出粗钢产能602万吨,清理“地条钢”产能超过1000万吨。

  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钢铁行业先行一步。

  “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力争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降低30%。”今年5月,鞍钢集团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宣言。这艘我国北方最大的钢铁“航母”,已迈出向“绿”转型的坚实步伐——在实现非汛期污水零排放的基础上,预计明年年底实现动力系统零煤耗。

  鞍钢只是一个缩影。借助数字技术智慧赋能,我省“老字号”在升级,“原子号”被开发,“新字号”在壮大。

  近年来,我省推进智能制造重点项目206个,4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达56.2%,化工精细化率超过5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8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163家。

  绿色低碳不再是“紧箍咒”,真正成为了发展的“方向标”。

  以绿色低碳为引领,打通上下游,补齐延伸产业链,我省在新能源汽车、氢能等领域加速布局,将“绿色”植入产业基因,向“绿色”要效益,新的增长点正不断孕育。

  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之一。

  曾几何时,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脏乱差,成为发展之痛、民生之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

  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这场硬仗。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40余次,研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

  压实责任,狠抓落实。今年3月,我省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辽宁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措施,发挥考核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各地保持定力不动摇、不松劲。

  全省上下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建制度——

  发布实施水污染防治、矿山综合治理、河长湖长制等地方性法规,10万余家企业被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对环境违法企业实行联合惩戒,一套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强施策——

  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保“五大工程”,完成1427台燃煤锅炉大气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整治70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生产矿山3656公顷,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6.28%,90%以上的行政村村容村貌变化明显。

  见成效——

  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32天,PM2.5年平均浓度比2015年改善26.4%。国考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劣五类,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进入全国七大流域前三名。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被集中攻克,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持续提升。

  严守生态红线,留白留璞增绿。

  今年2月,我省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套更加精准的“绿色标尺”,已经在盘锦辽东湾新区起步区、营口南楼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规划中得以运用。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辽河国家公园创建如火如荼,随着辽河流域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能力的提升,辽东湾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将更加牢固。

  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一幅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一个面向未来的邀约

  绿色,关乎未来。它正发出邀约,不断吸引着人们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

  实现“双碳”目标,就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把绿色低碳渗入城市和乡村的每一寸肌理,种植在每个人心中,体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才能从根本上构建绿色低碳社会。

  在辽宁,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加入绿色发展行列。

  新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盘锦,是东北首个“无废城市”试点。在这里,油泥剩下的渣土被制成了建筑用砖;辽河口湿地特有的铁杆芦苇被制成“芦花板”出口;全市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绿色经济”与“绿色生活”相得益彰。

  社会生活“低碳化”不断加速。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新时尚。

  数据更为直观——

  全省城市建成区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清洁取暖率达到75%。

  城市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公交车、出租汽车占比分别达到86%、99.7%。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66%。

  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5%。

  ……

  绿色发展,让家乡更加宜居。

  在营口,“口袋公园”让人们转角就能见到绿。滨水城市慢道,让快节奏的人们有机会慢下来,欣赏水清岸绿、鱼翔鸟栖。

  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五指分类法”让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环境好了,乡村美了,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承载时代记忆的厂房被改建成文创产业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咱桓仁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就是最好的招牌。”90后李鹏祥回乡创业,开办民宿,游客盈门,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他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刚刚被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生态旅游收入由2018年的32.28亿元增至2020年的43.59亿元。

  辽宁大地,“颜值”不断提升,绿色产业业态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壮大。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展示着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充满生机的绿色辽宁。

  回望来路,一个个扎实的绿色足印见证努力。站上新起点,绿色前行的脚步更加铿锵。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辽宁的振兴发展必将高歌猛进。

上一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下一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