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王亮

发布时间:2010-12-15 20:14:44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这是一个饱蘸着当代中国产业工人汗水、泪水和血水写就的故事。

  面对灯红酒绿和物欲横流,王亮的故事,应该抛开杂念,抛开浮躁,静下心来去品悟、去咀嚼。

  ——作 者 手记

  引子

  大连的山,给了他坚韧不跋的性格和雄浑壮美的激情;大连的海,给了他奔腾不息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斗志;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摇篮,造就了他吃苦耐劳顽强进取勇于奉献忍辱负重的精神品格。

  从一个职高学历的普通工人,成长为现代企业新一代知识型、复合型的高级工人技师 ,成为全国同行业知名的电气调试“大拿”,他凭着对知识和技术的强烈渴求,刻苦钻研技术,努力赶超世界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高超的技艺,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先机,贡献了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惊人的业绩。

  15年来,他和他的伙伴们转战除台湾、西藏、香港外全国的所有省份,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抛家舍业,风餐露宿,每年在外地实际出勤工作日达300多天,他先后参与了100多台()重大机械装备设备的安装调试,并代表中国企业与英、美、法、日、韩等外国专家同场合作,同台竞技,解决了诸多疑难棘手的高端技术难题,攻克了数不清的技术难关,在国际PLC自动化控制高新技术领域展现了当代中国工人精湛的技艺和崭新的风貌,创造了电气设备调试工作的很多传奇神话。1993年至今,他为企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500余万元……

  他叫王亮,出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他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这方拥有着光荣传统和厚重企业文化的沃土上,完成了一个当代中国工人追赶世界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一次历史性超越,演绎了一个个震人心魄荡气回肠的故事。

  让我们走进王亮,走进王亮真实的精神世界……

  1.“初出茅庐”的王亮第一次品味的是冷眼和嘲讽

2005430,是王亮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和来自各条战线的全国劳动模范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平生第一次从第一线的工地登上了共和国最高荣誉的奖坛,接受人民给予他的无数鲜花和掌声的礼赞。

  然而,在王亮人生跋涉的路上,伴随他的并不都是阳光灿烂。

  19岁的王亮由于严重偏科,眼睛色弱,尤其是英语成绩较差,1988年高考时总分差了3分落榜。1989年,从小酷爱无线电的王亮插班走进大连企业集团职业中等专科学校,成了一名电气专业的学生。第二年,他进工厂安装公司实习,走上设备安装调试电工的岗位。高中生念中专,毕业后干非常艰苦的安装调试工人,本来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但是,那段时间,对于王亮来说,却是他这个刚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因为当时王亮的父亲是工厂的管理干部,王亮插班和他的工作安排问题,就成了当时工厂部分职工议论的热点问题。议论的焦点无外乎走后门之类。有甚者发出断言,干部的儿子念技校当电工完全是走过场,最终的目的一定是搭个跳板,之后再跳槽安排更好的工作。

  王亮的父亲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在企业摸爬滚打30多年,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凭借自己不懈的勤奋和努力,曾经获得过工厂的劳动模范。“知子莫如父”,王亮的父亲知道,做一名电气工程师是儿子从小的理想,小王亮从小就喜欢鼓捣各种电器,家里的收音机、录放机、电视机都曾惨遭过他的 “ 修理 ”,对儿子的这一要求和夙愿,父亲确实为他说过话,帮过忙,但是他没有想到后果会是这般复杂,纷杂的舆论给这位老知识分子的心头平舔了沉重的砝码。更令他担心的是,19岁的儿子能否承担这般重负。

  王亮不会忘记,无论是他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下班的人流中,那段日子,他仿佛置身于流言蜚语的旋涡之中:“靠老子插班进了技校,又进了安装队,还不知干几天,明天肯定跳槽去为领导开小车了”;“这年头,千好万好,不如有一个好老子啊!”“安装队他呆不了几天,别说他吃不了那个苦,就是这个调试技术,他个技校中专生肯定玩不了这个活儿”……更令王亮难受和尴尬的是,不管走到哪里,别人总介绍他“这是王领导的儿子”。

  王亮至今清楚地记得,进安装队不久,他在一次试车调试中,一批元器件因为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度,聪明实干的王亮为了节约成本,决定在现场拆开修理,十几个元件有多数被王亮修理好了,而有少数几个没有修理好,这下可招来了麻烦,批评声和讽刺声不断,令王亮痛心的是,批评的话语中始终将他和父亲的关系揉进其中。那个夜晚,初出茅庐的王亮流下了眼泪。他被工业自动化中电子世界的神奇和魅力所深深吸引,他被一个个钢铁的庞然大物在被其称为心脏的电子控制系统驯服下,会乖乖地自动完成成百上千个高难动作所陶醉,他也为自己始终生活和工作在父亲的影子里而苦恼万分。

  就是那个夜晚,王亮想了很多很多,他向记者坦露,他太喜欢这个事业了,令他更加震动的是,在参加工作后的这段时间里,他清楚地看到,企业生产的大型设备中引进的国外自动化控制系统,与国内原来的技术差别太大了,人家几乎是日新月异,我们的继电器控制、直流可控硅变速控制技术比人家好象差了几十年。更令他惊诧的是,目前我们的技术工人素质与国外新技术的差距简直到了惊人的地步。

  就是那个晚上,王亮想起爸爸的嘱咐:在工人的岗位上,只要肯下大气力能吃苦,也能干出大事业,不要轻易放弃。师傅的话也在耳边回响:人活一世,不会一帆风顺,闲言碎语不可怕,男子汉可怕的是没有了血性。没看见那些外国专家对咱们轻蔑的冷眼吗!师傅这一辈的知识老化了,你们的肩头担着企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啊!

  就是那个晚上,王亮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走出父亲的影子,在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干一番事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证明中国工人的实力!

  2.猪蹄子汤引出带枪警察的故事

  王亮立志,开始了自己人生中一场坚苦卓绝的苦斗。他知道,这条路上,撒满了鲜花,但更布满了荆棘。

  采访中,王亮的妻子王瑛向记者讲述了多年前发生的一个故事。

  那年,在王亮妻子生产后的月子里,远在秦皇岛工地的王亮在领导的催促下,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妻子由于上火,当时的奶水不足,王亮首当其冲跑去商店买来了猪蹄子,表示要亲自为妻子熬汤补奶,以表达自己很少回家关怀妻子的愧疚。不曾想,就是这锅倾注了丈夫一片情谊的猪蹄子汤,却若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震荡。深夜1点多钟,王亮家厨房对面楼里的的邻居惊恐地发现,王亮家厨房中出现奇怪的景象,一团烟雾,一团火星交替出现,时断时续交迭闪现。紧急中,邻居快速报警,派出所的民警在短时间内赶到现场,经反复观察无法判断,最后民警决定破门侦察。持枪出现在王亮面前的民警使他大惑不解。经过缜密勘察,最终发现是王亮为妻子煮猪蹄子烧干了水的高压锅所至。邻居和警察破门而入的初衷是怀疑有人在搞危险实验或破坏活动。

  妻子说:“王亮在隔壁看书,看书那一段时间里,他把妻子、孩子和高压锅全忘了,他当时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王亮说:“工地调试中遇到设备的一个动作始终误操作,他在寻找答案……”

  记者注意到,妻子王瑛向记者讲述这段故事时,脸上挂着笑容,但眼睛里却闪现着泪花。

  王亮像一艘飞船,一头钻进了神秘的电气自动化世界中,在这个五彩斑斓的苍穹里,在那个自由王国中寻觅、探索和翱翔,而这艘飞船燃烧的动能,是他的热血和生命。

  没有整块的学习时间,王亮就利用去施工现场的途中,利用天气不好无法施工的空隙,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学。没有专业老师,他买来大学的工业控制与自动化专业教材自己琢磨钻研,或是请教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动摇王亮学习的信念。严冬,他在宿舍里裹着被子读书;盛夏,他钻进闷热的蚊帐里演算。为了能在夜间学习又不影别人休息,他还自己做了一个小夜灯夜战苦学。多年来,他先后精读了《脉冲电路》、《电脑应用精华本》、《当代计算机职业培训系列教程》等大量理论书籍,为调试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学中干,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王亮特殊的学习方法,这使王亮尝到甜头收益匪浅。为了解决一个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时常把行李搬到设备操作房,地上铺上一条棉垫子,抱来几箱方便面,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10多年来,直流调速技术、交流调频技术、高低压开关控制技术、PLC等技术被王亮全部掌握,王亮在电气自动化领域达到了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亮清醒地认识到,新一代知识型产业工人,应该是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近年来承担的许多工程都是与国外顶尖厂家技术合作,大量先进技术扑面而来,英语成了工作语言。王亮就想,处处靠翻译,不仅给公司增加费用,而且有时翻译的不到位还影响工作,自己要是能同外国专家直接对话就好了。王亮不信自己就过不了这一关,决心下定,一有空,王亮就背单词、翻字典、练口语。如今,他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英文技术资料,并能直接同外国专家进行技术交流了。

  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顽强搏击的勇气在追赶时间,追赶世界。

  一年春节的正月初三,王亮全家去岳母家拜年,走进屋子,岳母接过王亮手中沉重的大包裹不停地念叨,像你这样常年在外不着家,能回家过年妈妈就高兴的不得了,还破费什么,以后来家千万别花钱买这么多的东西。一旁的妻子大笑,王亮脸红,原来那个大包裹是王亮施工调试的图纸,王亮舍不得时间,想在节日的空闲挤时间再好好熟悉研究一下。

  勤劳朴实、开朗明理的岳母没有笑,老人抚摩着大包裹沉思着说,人,就得有一个精气神啊,男子汉就应该走南闯北地去拼搏,不学习怎么能跟上趟,王亮做的对,现在应该给俺女婿和这个大包拍照下来,就凭他这精神,以后俺家王亮肯定会成功的!

  10多年过去了,王亮说,那年春节他过得最难忘,他把那一幕,深深珍藏在心底!

  3.受命于危难时刻,火线授衔任命;

  大鼻子老外花一万元请客、出20万元“挖人”的故事

  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造就了王亮,王亮在国际新技术大潮中搏浪击水,在外国专家面前一展中国工人的风采。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产品,多是为冶金、港口、矿山、能源、交通、航空航天、化工、建材、城建等领域提供的重大技术装备。王亮从事的安装调试工作,是企业所有产品的最后一个关口,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用户现场,设备经过他们调试试车运转正常,用户才能签字验收。王亮担负着设备全部自动化动作指挥的心脏部分,电子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在那里,多数技术都是引进国外发达国家,此间云集着世界自动化领域的很多高新技术。合作和握手的下面,涌动着暗流,潜藏着较量。面对竞争和利益,有时是风起云涌,有时是刀光剑影,有时也有艳阳高照。

  1995年,王亮参与秦皇岛港煤码头四期工程合作项目,这是王亮终身难忘的一次出征。

  安装初期,参与合作的日本专家非常傲慢。外方的专家住在城市中心的五星级大宾馆,中方人员则住在工地艰苦环境的临建小房,收入、地位、待遇的巨大差距,更加拉大了两国参与调试人员的距离。令王亮和中方人员意想不到的是,因为企业工程多,技术人员少,这个工程领导让当时还是普通工人的王亮代表中方担任主调负责人。日本专家见他是个性格腼腆其貌不扬的年轻人,马上向中方提出,“施工调试负责人,工人不行,必须由工程师担任。”

  紧急之中,长途电话从千里之外打到了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的最高决策层,经过集团的紧急磋商,决定临时任命王亮为电气工程师,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为王亮印制最漂亮的名片。

  火线授命的王亮激动不已,一纸名片在手,是信任,是期待,更是挑战。王亮说,当时他是挺直腰杆走上了岗位的。

  调试的实战中,王亮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一切。调试中间,日方设计制造的天吊始终不能正常完成准确的作动,几天下来,在场的日本专家也束手无策。经过细致地分析,王亮向日方提出了一个令他们震惊的结果,是图纸中过负荷保护装置电气线路设计失误。设计失误,外方不相信这个中国小个子负责人提出的这个挑战性判断,他们知道设计失误对于这个大型设备合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后果。然而,几千个数据的证明,几百个动作的演示,科学论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让外方专家震惊的是,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国新工程师”,以科学严谨的理性分析和娴熟的实际操作,叫那个顶天立地的钢铁机器最后乖乖地按照王亮修改的设计要求一丝不差地完成了动作。

  尊重科学,崇尚学问的外方专家们用热情真诚的拥抱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工人的敬意和钦佩。

  接下来的时间,王亮用自己一个又一个解决疑难杂症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外方专家,最后,外国专家竟然邀请王亮担任全部工程外围电气施工图的主设计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播种,就一定会有收获。

  2000年至2001年,一项大的工程摆在了王亮和他的工友们面前。地点在天津南疆港,这是中国企业与英国首次合作安装调试的一台大型双车翻车机。当时,工期要求紧,现场条件差,特别是诸多调试技术问题严重困绕着工程的进度。

  在调试的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拦路虎挡住了整个工作的进程:一线翻车机调试时,货车车辆有时脱轨,这是设备运转中最致命、最危险的一个误动作。如果设备运行中出现掉轨,是可怕的事故,更要接受铁路部门每次5万元的罚款。

  焦灼中的试车大军停止了前进的步伐。焦灼的20天中,英方专家先后从英国调来2名设计人员介入调式无果,接着,又从中国技术代理商处紧急抽调2名技术人员参与攻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设备的动作时好时坏,这是调试试车中最可怕的现象,这就仿佛是医生为患者看病,没有找到病情的根源,虽然让患者吃了药,但没有对症下药,不但治不好病,还埋下了隐患和祸根。

  焦灼,同样折磨着王亮。要查清这个故障,需要查阅研究上千张图纸,研究数万个数据啊!

  聪慧、顽强的王亮没有退缩。他在事件一出现的时候,就瞪大双眼,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冲刺。经过大量的分析,王亮根据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英方的软件设计中缺少针对中国国情的车辆检测程序段。二线翻车机调试时,翻车机械卸完煤有时回不到零位。而翻车机卸完煤回不到零位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的原因有数十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王亮在排除了外围检测元件失灵、测速编码器精度不够、制动器动作失调等方面的因素后,断定只能是程序问题。而程序十分复杂,与倾翻装置相关点就有300个。王亮利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夜以继日地一个一个的查找原因,终于在观测到40多个小时后的瞬间,捕捉到英方软件设计中程序扫描与结果输出不匹配的严重失误。

  解决问题的那一刻,王亮自信地走上操作台,伸手在计算机的键盘上轻轻地敲击修改编制着新的程序,只10几分钟的时间,设备就神奇地进入规定的动作。外国专家说,解决问题虽然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是找到问题的症结,却需要发现者调动全部的积累和经验,好比是在大海里捞针,在天空中寻找星星,神奇的中国王做到了……

  成功后的施工现场,没有欢呼,没有拥抱,英国人用中国人的方式在当地最好酒店,花了一万多元钱为王亮和他的伙伴们庆功。

  望着一桌高档酒宴,王亮风趣地对工友们说,老外到中国工作,每天的工资是2000美元,咱们才是100多元人民币,相差很大,吃他们一顿饭应该,咱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咱们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发展,以后咱们再回请他们吧。

  王亮和工友们说,那个夜晚,是中国工人最开心、最自豪的一个夜晚。

  就是这个工程,王亮先后发现英方设计问题30余处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英方国内总部确认后全部付诸实施。

  从此,虽然合同规定这次合作由英方指导安装调试,中方配合,但英国专家却主动与王亮交换了位置,请王亮主持安装调试。王亮患病回连治疗期间,英国专家破天荒地宣布: “ 调试暂停,等王亮回来再干。”

  英国斯维达拉公司中国工程部项目经理克瑞斯 · 伟克斯说:“ 天津港翻车机的安装调试工期和质量创造了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最好纪录。”

  之后,一件更大的事件轰动了企业上下公司内外。斯维达拉公司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聘请王亮为该公司东南亚地区的电气调试总负责人,年薪20万元,首签合同4年。

  但王亮谢绝了英方的高薪礼聘。他说:“对这件事我不是没动过心。但我是‘企业'培养的,这里有我的亲人和工友,有我难以割舍的情感,看见好处就走人,无论是良心和道德都说不过去。确实,现阶段我们的物质待遇不如发达国家的员工。但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去做,我们的待遇迟早也会上去的,我坚信,这一天不会太远的!”

  4. 冒险打开“潘多拉盒子”和“金奖无提名”的故事

  王亮是个技术过硬的人,王亮更是个干起活儿来不要命的人。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王亮在企业经营处于最困难的低谷时期,在工期要求紧急的关键当口,在工作遇到最艰难的紧要关头,都表现出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人最优秀的本质特征和先进作用。

  在企业,至今流传着一个王亮冒险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1997年盛夏,王亮前往上海上钢一厂进行混均推取料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当时,为他们设备配套的指挥控制系统是扬名世界的美国ABB公司,其中HMA人机界面设备,是当时世界同类产品的最先进技术之一。在设备调试进展最关键的时刻,就是这个名扬世界的核心部件出现了问题,当时的故障表现为:显示乱码,显示系统出现错乱。没有这个设备,就等于将操作者的眼睛蒙上,全部机器操作等于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王亮判断,故障就出在这个“人机界面”器件上。经过协商,美方专家紧急联系其驻扎上海的专门机构,经过高精设备检测,王亮的判断准确,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产品必须重新到美国申请定货,最快的时间为3个月。当时的情况是,用户等待着设备的投产,工期拖延将面临巨额罚款,还有,当时企业在上海的安装施工调试的人员将近40人,每一天的开销都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那天晚上,王亮守着电视机般大小的机件一宿没合眼。最后,他经过细致的分析认为,这个器件出现气质性损坏的可能性不大,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亲自开启这个设备动手修理,他决心走一次钢丝,排除这颗危险的“地雷”。

  行业中所有的人都清楚,国外的设备,尤其是这种昂贵的高精尖器件,如果出现问题,必须退回原厂,谁也不能打开,如果打开,生产厂家是不负任何责任的。作为这个领域专业人员的王亮不会不知道这个规矩的。然而,王亮被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所驱使,最后做出了这般大胆选择。请示的消息传回到大连总部。面对如此大的压力,谙知王亮能力、了解王亮品德的安装公司领导班子做出了同意王亮开箱修理的大胆决定。

  王亮清楚地记得,安装公司总经理、也是王亮的师傅姜经成当时在电话中向他宣布最后决定的话语:“出了问题由我来承担,公司相信你,你就大胆地干吧。”那一刻,王亮的热血澎湃,额头也沁出汗珠。王亮知道自己将要开启的这个来自大洋彼岸小盒子的份量、责任以及他的严重后果。

  ……

  王亮干净利索地打开了这个被工友们称为危险的“潘多拉盒子”,只见王亮拧开螺丝启开封条,在密如蛛网的芯片和插件中准确地找到故障点并迅速排除,他前后只用了10几分钟的时间。

  “潘多拉盒子”放出来的正好与希腊这个神话的原作相反,它放出了的是希望,是中国工人高超的技艺和对国家、对企业的拳拳赤心。

  王亮和在场的工友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事情已经过去了8年,如今王亮的师傅姜经成回忆这段往事还是激动不已,他说,他在电话里听到上海传来的喜讯时,他只在电话里说了两个字——谢谢!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王亮敢于为企业分担压力,为国家承担风险的勇气,深深感染了他。

  常言道: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

  1993年,是企业发展历史中最关键的一年,当时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处于最困难的调整期,企业经营处于低谷时段。为了走出困境,当时他们开发研制了全国第一套引进消化吸收设备C型翻车机。一件突发事件将王亮推向了风口浪尖上。由于企业当时的窘境,有的人踌躇观望徘徊,也有的人激流勇退另觅高就。当时担任这个大型项目主调的一位主任设计员跳槽离开了岗位。关键时刻,领导让王亮顶替空缺上了石家庄工地。对于这个新开发的新产品,为了抢占市场,当时情况是,图纸不全,软件程序不全,很多设计都是一边干一边设计,这为王亮和调试人员带来了空前的困难。最令人担心的是,当时市场上的很多用户对企业的这套新产品持有更多的是怀疑。已经购买了设备的厂家忐忑不安,安装工地上还有30多家外地的用户不断地到施工现场“探班”,他们在观望和等待这套“全国第一”设备的质量证明和它的最终命运。

  企业和他的职工们无疑在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历练和考验。

  早春三月,寒气逼人。王亮索性将行李搬进了放置控制机器心脏的配电室,买了好几箱方便面,白天黑夜都和设备在一起,整整3个半月。

  那些日子,王亮简直是拼了。他说他知道这个任务对当时企业发展的举足轻重,这是一场真刀真枪决定命运的战役,他也知道自己肩头承受的重量,企业当时确实是没有退路,自己也是责无旁贷地被推上了背水一战的绝杀境地,别无选择,只有杀开一条血路。

  工友们说王亮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越有挑战性的任务,他就越兴奋。他钻进地沟里勘测设备第一手机械动作原理,他登上高空测量设备实物距离,深夜中他在电脑中亲自编制软件程序,不知不觉他迈进了整个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之中。饿了肯一口方便面,渴了喝上一口凉开水,王亮先后对设备进行了23百处的设计和修改,对数万个数据进行了演算、论证和实验。他为这个设备编制了一套完整的软件控制程序,至今还运行在这个设备之中。那些日子,王亮和他的工友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工程进度压力,一边是催促,一边是怀疑,一边是观望,一边是时间的紧迫。更使他们不安的是,为了鼓舞斗志,企业不断地向工地派来慰问队伍,为他们送来精神力量和物质鼓励。

  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经过100多天的鏖战,最后王亮和他的工友们打胜了这场决定企业命运的生死之仗。

  人们清楚地记得,试车剪彩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用户和专家们人山人海地挤满了设备现场,当隆隆的机声响起,设备一切运转正常,鞭炮声、掌声和欢呼声一片响彻在试车现场。用户高兴满意了,外地客商定货了,手握着厚厚一沓定单的公司领导喜上眉梢,他高兴地对立了大功的职工们大喊,摆酒设宴,我们要奖励敢打硬仗的企业铁军安装队伍,更要为我们企业自己的“土专家”王亮敬酒请功!

  胜利后庆祝的人群里,人们发现缺少了王亮的身影,大家发现这小子一头倒在工棚中酣睡不醒,大家不忍心叫醒他,领导说王亮太累了,让他睡个够吧。王亮那次整整睡了一天一宿。

  王亮和他所在的安装铁军确实是立了大功,就是王亮他们漂亮完成的这台开山“第一机”,吹响了企业企业翻身仗的冲锋号,至今这个产品还是企业的名牌优质主打产品。企业厂的生产记录显示:10年来,这个产品每年定货生产批量达30多台,每台价值1500多万元,产品不断改进升级,且出现求购旺盛订单不断攀升的势头……

  我们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他的结尾让人陷入思考和深思。

  王亮参与设计和调试的这套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内第一台的C型翻车机电气设计系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在填报设计人员名单时,上级有关人员退回了名单,原因是王亮作为工人是不具备参评资格的。如今,这项企业历史上少有的大奖项中,没有出现王亮的名字。

  “金奖无提名,这不合理,也不公平!”王亮接受采访听到记者慨叹时,他的回答简单而出人意料:“当年那场硬仗,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后怕,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要生要死的活儿没干砸了,简直就是万幸啊,获不获奖,我真的没往心里去。”

  紧接着,是王亮一串爽朗的笑声。

  5.一双手,引出了三个故事

  无论是在炮火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的建设时期,在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漫长历史征程上,无不闪烁着中国工人阶级牺牲精神的血色光辉。

  王亮是国有大型企业中的一名普通工人,他为了企业的发展贡献了才智,付出了艰辛,付出了汗水,有时也面临着风险和牺牲的考验

  王亮有一双勤劳的手,这双手伤痕累累满目苍胰。

  他的右手从手腕处至五指端,手掌背上是一片变色的疤痕。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这里也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4年,河北石家庄设备安装调试的施工中,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发生在王亮的身边。一根大直径大负荷的动力电缆在试车中突然发热。根据设计要求,动力电缆一旦出现过负荷现象,整个配电系统的保护装置会在转瞬之间启动,自动关闭电源停电停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是那一次,保护装置不知什么原因纹丝不动没有任何反映。眼见着电缆的温度在急聚升高,配电柜在强大电流的承载中丝丝作响,数十万元的电缆和配电柜处于异常危险的状态,可以说是一触即发。紧急关头,王亮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他准备用自己的手去拉下带有强大电流的电闸。

  从事电气工作的王亮心里非常清楚,带有功率、承载上百个电流的电闸如果用手动断开的瞬间,会产生强大的电弧光,而电闸相间的电弧光就是一个没有电阻的导体,物理学上称此为弧光短路,短路电流会达到上千个安培,视觉上就是一团火球,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

  王亮没有时间多想,他用一只胳膊挡住了自己的脸庞,另一只手果断地拉下了电闸。电缆和配电柜都安然无恙,他的手却在一团火光中即刻变成了黑色,右手被严重烧伤。整个事件都是在几秒钟的时间发生,顷刻间又都恢复了平静。

  经检验,配电柜中过负荷保护装置是一件质量存在问题的国产产品。事过之后,王亮遗憾地表示,当时要有一个绝缘手套就好了,自己的工作不细致,但是确实也来不及了。他还幽默地说,伪劣产品祸国殃民是不幸的,我冲上去拉下电闸避免了损失,证明了最起码职业道德的工人是个正品,这是幸运的。

  带着烧伤,王亮用一只手坚持工作两个多月,直至完成任务。

  俗话说,十指连心。王亮的左手食指严重变形,形状扭曲。这里也有一段故事。

  1995年,在东北大庆油田自备电厂的施工中,他左手食指不慎被锈钢板挂伤,因为任务紧张工地远离市区,他也没有在意,几天后伤口渐渐感染化脓。就在这当口,昆明工地调试告急,他不得不对伤口做了简单处理后就踏上了奔赴昆明工地的旅途。列车上,他的手指和胳膊愈发肿胀,列车到达北京中转,他的胳膊肿得如同小孩子腿一样粗。他不得不利用倒车的时间跑去医院处置。

  北京的大夫看见他的伤情严肃地告诉他,必须住院治疗,否则就有截肢的危险。一面是昆明工地的召唤,一面是自己的手,令他左右为难。更叫他为难的是,当时到昆明的火车票异常紧张,如果在北京治伤,再排队购买火车票就不一定是哪一天了,那样就一定会耽误安装调试任务。紧急中,他将自己的任务和重要性如实地向北京的大夫阐明,大夫被他的责任心和真诚所感到,最后答应为他在短时间内做了打吊针、上药、吃药的全套消炎处理,并为他开了足够的药品,嘱咐他下车后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当地的医院处置,这才放他走人。

  62个小时的长途列车,王亮硬是坚持了下来。可走下火车的王亮没有走进医院,他却跑到了施工工地,直至安排好工作之后他才进了医院。打开包扎,大夫和王亮都惊呆了,伤口一片模糊,指肉烂的露出了骨头。经过全力的救治,生命旺盛的王亮保住了手指,但却留下了畸形。

  王亮手背上还有一个伤痕,伤痕虽轻,但记忆最深。那真是一场生死较量。

  那是20003月,王亮到河北邯郸为装煤厂调试大型煤装卸设备,当时调试已经完成,但是没有完全交工。就在施工人员下来休息的片刻时间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高空中大型装卸机器操作台上,一名用户厂家的工作人员不甚将操作开关挂上了启动档位,并逐渐转换成高速档位,装载车逐渐加速,径直向前行驶。高空行驶的装载车上有78个厂家人员,他们不熟悉机器的操作方法,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纷纷顺着扶梯往下飞跑,一片慌乱。

  此刻,底下的王亮没有惊慌,他一面高喊镇静,一面逆着往下跑的人流快步奔上行驶的装卸车,紧急中,他的手被铁栏挂破,他全然不知。在距离轨道尽头两米的地方,王亮紧急关车,刹车成功,从而避免了一场车毁人亡的事故。人们惊讶地发现,车行前方两米下面,是15米高的深坑,在场的人不禁都出了一身冷汗……

  事过之后,不少人曾经采访式地问过王亮,为什么你能冲上去?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你不知道你上去会有生命危险吗?当时是怎么想的?王亮回答的很干脆:“什么都没想!哪有工夫想!”

  在长期野外环境的劳作中,王亮经历过很多艰苦、危险甚至苦难。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王亮会在寒冬钻进板坯连铸机的底层观察冷却室喷水效果,每天最长时间达7个小时,出来时全身的衣服全部湿透并结冰,严重时工友们将他掺扶走出现场;王亮在一年中奔波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7个工程,一年竟调试成功了十多台()设备,全年出差近300天;他路过北京、到过北京数十次,如今没有去过故宫和长城;他曾经在烈日下60度高温的铁皮房中苦干几个月;他曾经在零下20多度的野外临建宿舍中戴着棉帽子度过无数个寒夜;身在异乡的王亮阑尾炎手术,厂家运行的设备出现问题,没有拆线的王亮被厂家抬上担架在众人拥簇下前往现场解决疑难……

  王亮和他的工友们将自己对企业、对国家的一片赤诚,用他们的青春和血汗写进企业发展的史册之中。是的,企业安装队伍门前显赫的位置上挂着一块红色金扁,那上面赫然写着耀眼的八个大字——铁军精神,国企栋梁!

  6.《真的好想你》叫王亮和他的工友们热泪横流

  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曾征服王亮和他的伙伴们,但是长期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孤独和思念常使他们泪湿胸襟。

  与王亮朝夕相处的工友杨熙明向记者讲述,那次,他和王亮等工友们在偏僻的施工现场,偶然间在收音机里听到《真的好想你》歌曲,一曲下来,大家伙全都泪眼汪汪。大家最怕在外地过年过节,最害怕夜深人静,想家的时光最难熬。

  有人给王亮做过计算,他从事安装调试工作15年,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仅有2年多一点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在异乡的工作现场。

  铁汉柔情,亲情无限,走下与钢铁打交道舞台的王亮柔情似水。他说起亲人、女儿的时候情感大动,感情的大门顿开。

  1998年,是王亮女儿婷婷出生的年份,从妻子怀孕到妻子生产,将近一年的时间王亮都在全国各地奔波。妻子临产前几天,他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回大连,由于妻子晚产,他原来计算在大连的时间出现了变数。焦急的王亮左右为难,焦急之中,王亮甚至偷偷地与大夫协商,能否为妻子打一针催产针,所幸的是妻子不久安全生产,但是却拖延了他照顾妻子月子的时间。妻子出院的第二天,他就不得不背起行装,奔赴工地。他清楚地记得,临行之际,妻子躺在床上含笑与他告别,走出家门的王亮清晰地听到门里妻子的抽泣声。忠孝不能两全啊,他一步三回头地上了火车。列车上,他接到妻子给他发送的传呼留言:“注意安全,不要想家!”王亮禁不住眼泪朦胧。

  令王亮心动的还有,女儿婷婷一天天长大,有一次他8个月未回家,一进家门,女儿看见他瞪大了一双惊恐的眼睛哇哇大哭,夺路而跑,手拿大玩具满怀喜悦回家的王亮傻楞楞地定在门边,那个滋味真是苦涩。为此,王亮说自己真的动摇过,曾经想过改行。思想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还是“死不悔改”,王亮说自己在这方面绝对没有“脑性”。

  王亮还说,他能够让成千上万个数据牢记心中,让复杂多变的机器高难动作按照自己的意愿辗转腾挪,而在家里,他绝对是个弱者,亲人生日啦,什么父亲节、母亲节他怎么也记不住。自己这辈子最对不住、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妻子,是妻子给了他很多帮助和支持,给他不少理解和力量。

  那年,王亮在外地工作,家中的母亲突然大磕血,经过紧急抢救和妻子的照顾,将母亲从危险的边缘抢救过来。而王亮对这些却一概不知。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他的家人将困难和痛苦都自己默默压在心底,却将好消息不断报告给征战“沙场”的儿子,每每至此,王亮的心跳总在加速,他的声音几度哽咽……

  王亮一位工友的妻子出差到秦皇岛,顺路前去探望在该地区安装设备的丈夫。一到工地,她被丈夫的工友们团团包围,请她准确认出自己的丈夫方肯罢休,妻子望着一张张满是油污汗水的脸庞和一身身沾满灰尘的工装无法辨认,再看见简陋的工棚和荒凉的工地,妻子泪水止不住地滚落下来,这哪里是丈夫电话中描述的美丽景色大好时光。

  浪迹天涯的男子汉们与他们的亲人一样,各自都将困难藏在心头,让美好送给亲人分享啊!

  王亮说等他退休了,一定好好陪伴老人、妻子和女儿,天天旅游,天天快乐。

  尾 声

  有人说,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王亮是一面镜子,王亮是一旗帜。也有人说,王亮作为新的历史阶段里的中国新一代产业工人,他的精神和作为,无疑对利益至上拜金盛行的社会风气给予震颤和撞击。还有人说,王亮现象是对大庆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主人翁精神的 点燃和呼唤。

  然而,36岁的王亮没有时间总结和提炼,他以他的行为诠释着自己的人生准则。他说,他想趁着自己年轻抓紧时间多做一些事情,眼下,他要紧急干的事情太多了。他说,党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大大连的机会难得,大连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其中就有我们企业 · 起重集团唱主角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等待我们抓紧干的活太多了。他说,他有三头六臂也干不了几件大事,他要带好手下多名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尽快成材独挡一面,王亮多了,超过王亮的人多了就好了;他还想抽出时间去深造,外国的技术一天一个样,想超过他们首先得跟上趟;他还想涉猎组合机床领域,企业搬迁改造后引进大量组合机床,他有一个愿望,将组合机床全部连网,自己编制自动控制软件;他培养的农民工董杰成手后被唐山钢铁公司高薪聘用,好几个疑难问题等着他回复呢;企业为了留住人才新分配的大学生每人提高工资待遇,每人一台手提电脑,就是找对象难,他想尽快为他的几个徒弟介绍对象……

  王亮的故事就要接近尾声,读者和作者似乎总想寻找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这就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般顽强地走了过来?

  王亮作出这般回答:“我不愿、也不会说拔高的话,说到动力和支撑……可能是当年对我的嘲讽和冷眼,也可能是我师傅那句“你放心干,出了漏子我承担”的鼓励,也可能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工人的不信任目光,可能是父母、妻子、女儿期盼的笑脸……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家真刀实枪地去流汗苦干啊!我想做一名在外国人面前能够挺直自己的腰杆子、非常称职的中国技术工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要有尊严!

  听人说,王亮和他工友们生产制造所有 重大技术装备,其结构中必定有支撑和联结整个装备的钢梁铁骨,它是这些钢铁庞然大物的中流砥柱和压不垮折不弯的脊梁。

  王亮和他的伙伴们,不正是支撑着中国工业企业的钢梁铁骨吗?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脊梁!

  人物档案

  王亮:1970年出生。1990年职高毕业后进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担任电工。1995年获得高级工人技师职称。先后获得 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 、 大连市“基层学习型个人标兵”、大连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大连市“十大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五一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郝凤荣: 15年与电力机车同奔跑